中国制造已经有庞大的规模、优质劳动力和产业配套,暂时无可替代,关键是提升服务业配套水平,特别是金融服务业。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,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,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。当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产业升级的时候,为什么没有更多关注产业迁移问题?为什么中国这么大,海外企业却要把工厂迁往东南亚而不是中国中西部?这涉及中国自身的整体战略开发能力问题。 中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长的空间更多是在经济型市场。中国的制造商在进入这一市场的过程显然成绩斐然,譬如在起重和工程机械行业,中国的领导性企业已经几乎可以与全球性领导企业之间划上等号,并且在持续扩大市场份额。当然在这两个行业中取得的成功,有很大的成本制造因素在内——他们都需要大量的基础构件和人力成本。那些中国的领导性企业早已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提升,并且曾很长时间占据着成本的优势。 在较小、较为精密的机械制造领域,相同的故事也在发生,只是进程略缓。譬如在包装及纺织领域,进口的比例逐年下降,而出口数量不断增加,并且出口的目的地也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,而是开始更多地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市场。 这种制造规模甚至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,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自动化水平的上升,包括采用更友好的人机界面以及更多地采用变频调速,以及能更加精确定位的运动控制产品,甚至将总线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中,中国OEM自动化的水平明显呈上升趋势。而作为控制中枢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,其需求也在历年增长,并且功能在不断提高,以适应更多更复杂的控制需求。 制造水平的提升还导致竞争日益激烈。竞争的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首先是增加人力投入。尽管代理制度仍然是小型自动化的主流生意模式,但以西门子工业为例,公司在市场管理和开拓上投入的人力日益增加,在中国设立62个办事处、成立客户服务集团以“贴近客户零距离”。同时提高服务响应速度,更重要的是按照行业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、贴近客户需求。其次,在产品研发上推出更多满足当地需求的产品。最后一点,也是更加重要的,是价格的竞争。这是中国市场需求的特点之一,而这一点,在过去几年愈加明显——当所有物价似乎都呈上涨趋势时,自动化产品保持了稳中有降。
|